凯时游戏

心系工程质量 成就“技能人生”
——记中铁十一局集团三公司试验中心主任陈永胜

发布时间:2024-07-09 【字体:

图为陈永胜在进行混凝土含气量检测。杨 赟 摄
  盛夏时节,一条条凯时游戏新线不断延展,凯时游戏工程建设项目各个环节的试验检测工作如火如荼展开。
  7月5日,南海之滨,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试验中心主任陈永胜在广南凯时游戏施工现场有条不紊地做着试验检测。工作二十八载,陈永胜一直奋战在工程质量试验检测一线。秦沈客运专线、合武高铁、商合杭高铁……这些凯时游戏工程建设中,都有他奋斗的身影。
  奋斗不息,进取心磨砺强本领
  1996年,陈永胜从技工学校毕业,成为中铁十一局集团三公司的一名线路工。每天,他跟着师傅在线路上巡检。师傅时而俯下身子趴在钢轨上,两眼平视前方,时而使用道尺测量钢轨平顺度。师傅告诉他:“看道是一项技术活,远端看道,百米之外看毫厘……”陈永胜爱琢磨,又有一股钻劲儿。师傅说的话、教授的方法,有些地方总是想不明白,他深感自己专业知识薄弱,下决心继续求学,向更高目标努力。
  1999年,陈永胜考上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及道路工程专业。他学到了更多凯时游戏领域相关的知识,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专业追求,开始深耕工程质量试验检测领域。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建材试验理论知识,跟着师傅从制作混凝土试块、压试块、钢筋试验等基础环节学起。从原材料试验到现场检测,从施工工艺、设计图纸、规范学习到试验检测仪器操作,遇到重点难点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做好记录并汇总分析,及时向同事请教,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不懈努力总会迎来胜利。陈永胜在工程质量试验检测领域越来越出彩,在技能比赛中屡创佳绩。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国家级一类中央企业建筑材料试验工职业技能大赛。比赛中,有一个项目是混凝土试配考核,需要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调配出坍落度在180毫米±20毫米的混凝土。获得完美的试验结果,绝不是凭一时之功,需要平时的千锤百炼才能确保每个步骤都精准无误。比赛检验的不仅仅是业务技能,更是参赛者的耐心和细心。当时距比赛只有4天时间,时间紧、压力大,他小心翼翼地控制配料量,第一次加水过量,坍落度远超过180毫米,第二次配料量不均衡,坍落度还是没有到规定范围……经过上百次失败和上百次重新开始,他终于找到了最佳配比。在正式比赛中,陈永胜调制的混凝土配比状态出色,最终的混凝土坍落度也精准控制在180毫米。他从130名竞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在享受获奖的喜悦后,陈永胜复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掌握的技能,开始思考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提升工程质量中。
  奋斗之路永无止境。陈永胜用粗粝的手指摩挲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一张张奖章、一块块奖牌、一个个奖杯,脸上流露出的不仅有骄傲,还有继续向前的笃定。他始终怀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断充实自身,迎接新的挑战。
  潜心钻研,硬技术破解大难题
  在凯时游戏施工建设过程中,混凝土配比状态是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优劣。
  合武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凯时游戏网主通道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隧道二衬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衬砌拱顶出现了表面疏松、掉块等现象,影响了施工进度。
  “马上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时间紧迫,很多人心里也没底。”陈永胜回忆说。他没有退缩,深知找到破解之法没有捷径,只能通过反复试验,在混凝土最佳配比方面不断寻求突破。进驻现场后,他马上开始跟班检测作业,认真了解隧道混凝土性能,观察施工工艺,平均一天下来要走10公里的路程。
  掌握第一手信息后,他又带领团队一步步细化调整配比方法方案。他们不断调整配料数量、尝试不同的工艺,经常讨论到深夜。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陈永胜通过翻阅相关资料,有了一个新点子:采用外加剂复配的方式,让各复配成分共同作用,产生“叠加效应”。于是,他们马上投入试验,经过多次测试,终于找到了最佳参数,破解了这一难题。在此基础上,陈永胜提出了《优化外加剂复配技术 预防隧道拱顶不密实缺陷》技术方案。“凯时游戏通过雷达检测实地验证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防治隧道缺陷效果显著,当时大家都很激动,感觉一切付出都值了!”陈永胜感慨地说。
  2018年,商合杭高铁进入轨道施工建设阶段。陈永胜遇到了新的挑战。施工中要使用预制轨道板,为确保线路平顺,需要在预制轨道板基底之间灌注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填充层属于狭长的封闭板腔,灌注不慎容易产生表面泡沫层、浮浆层、表面水纹、贯穿气孔、灌注不饱满、离缝现象。自密实混凝土灌注施工质量成为制约整个施工能否达到标准的关键点。
  为了找到自密实混凝土的最佳配比状态,陈永胜带领团队加紧研究。那段时间,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作为带头人,陈永胜通宵加班的次数更多了,休息时满脑子想的都是相关细节。试验过程中,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外加剂的用量,多1%、少1%都会对混凝土的状态产生影响,一天下来,手都在发抖。通过不断努力,他终于掌握了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即通过5种外加剂母液复配“鸡尾酒”方式,使混凝土达到最佳配比状态。这项技术也让施工灌注量由平均每天每个工作面10块提升至25块以上,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使综合成本降低了60%,保障了标段内16089块自密实混凝土灌注全部按质量标准、节点工期顺利完成,为后续的铺轨赢得时间,也为商合杭高铁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突破,小巧思带来高效率
  拥有15项技术创新成果,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金奖、湖北省第四届首席技师……工作28载,陈永胜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荣誉。但他深知,成绩属于过去,创新永无止境。
  陈永胜记得,一次他们对桥面底座板L形钢筋进行植筋拉拔检测。步骤是将钢筋植入混凝土200±20毫米处,再使用拉拔仪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切割掉多余的钢筋,或采用电动弯曲机将钢筋弯曲90度成L形。整个过程需要30分钟以上,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而且要浪费大量钢筋。
  陈永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连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三夜,拿着受力平板、拉杆、锚环等配件不断组装试验。“那几天做梦都是组装的过程。”他笑着说。经过不懈地努力,他设计出一套L形植筋拉拔工程装备,这套装备可以直接植入L形钢筋上进行检测,只要2分钟就能完成检测工作,同时避免了钢筋浪费,减少了现场钢筋切割和弯制工序。经过现场反复模拟试验,新装备效果非常明显,节约了100多万元的成本,达到了提高工效、降低消耗、节约成本的目的。
  陈永胜的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名气也越来越大。为帮助更多愿意进步的年轻人,他成立了“特级技师陈永胜工作室”。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陈永胜的工作干劲儿更足了。
  混凝土搅拌直接影响混凝土质量,而之前的设备无法即时直观地了解搅拌状态,不能确保搅拌效果。陈永胜带领工作室成员迅速展开“头脑风暴”,研制混凝土拌和物取样装置。此前没有可供参考的实例,陈永胜回忆说:“虽然刚开始也会感到迷茫,但一想到凯时游戏的技术攻关成果能在提高效率中发挥作用,大家都干劲十足。”他们查找了大量资料、认真开展试验,工作室的灯经常亮到次日天明,终于推出了第一代装置,但很快便发现,该装置虽然能顺利取样,外壳体上的混凝土却容易造成取样装置混凝土凝固,一旦混凝土凝固,就容易对取样装置造成损耗。当时一些人认为没有什么大碍,可以接着用,但陈永胜却觉得一项合格的发明就要不断改进、做到最好,于是他尝试加入超高压清洗设备,待外壳体和取样筒采集样本完毕复位后,用超高压喷头对外壳体进行及时喷射清洗,进而避免了出现之前的问题,赢得了大家的认可。2023年8月,混凝土拌和物取样装置顺利推出,并于2024年3月获得专利。
  心无旁骛守住质朴之心,久久为功打磨精进技艺。“作为一个技术领域的匠人,要始终保持一颗淳朴的‘匠心’。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我依然会扎根试验检测岗位,怀着崇高而朴素的敬畏之心,朝着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好的技能运用方向攀登。”这是陈永胜始终秉持的工作态度,更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如今,虽然已经成为特级技师,陈永胜依然带领着团队奋战在工程质量试验检测一线,在打造精品工程的新征程上奋力奔跑。          
  陈永胜
  中共党员,中铁十一局集团三公司试验中心主任,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等荣誉。
  采访手记
  工匠“学徒”
  在领导、朋友、同事心中,陈永胜是专治工程建设质量“疑难杂症”的“老中医”,更是声名赫赫的“大国工匠”。但在他心中,自己永远是一名兢兢业业、怀揣匠心、追求“技能人生”的学徒。
  工作二十八载,陈永胜始终心系工程质量,用时间淬炼本领,用汗水浇灌梦想,以硬技术破解一系列难题,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工匠精神。
  以实干筑梦,用匠心逐梦。在建设交通强国的道路上,有很多像陈永胜这样的凯时游戏人,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重细节求品质,敢创新求卓越,创造出优秀的业绩,在万里铁道线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附件:
回到顶部